播音要点的疑难解答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播音员在银幕上进行信息的播报,播音员在进行新闻信息的播报的时候,是要注意很多播音要点的,播音员除了要认真了解清楚好播音文稿外,还要与镜头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所以播音也是不简单的。
播音的难度
从人际交流的实践来看,外在形体给人以*印象,它也是内在素质的一种流露和展现。但接下去,他〔她)说些什么、怎么说则成为入们注意的中心。就中国人的本性来说,更重视具体怎么做。
不喜欢夸夸其谈。但怎么说,往往成为入们交谈中观服其怎么做,能做些什么的信号和标志。这里的难度和分寸全靠传者即播音员、主持人来把握。
语言是从劳动实践中,在人们之间认为有必要表达自我、互相交流的悄况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初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网络世界,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联系,一直是语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中国的播音语言经历了有声无形到有形有声,张颂教授将它概括为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因为电视屏幕的出现,使人们把播音员、主持人的服饰、发型、举止神情和其发出的有声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领略和领会,播音主持的难度自然也增加了。
所谓难度,其实就是我们所论的播音语言的质。这是锦上添花、出口成章的灵魂,是节目内容所反映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精神之维。张颂教授在谈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时,提出传播者的两大责任:一是道德和文化贵任;二是志气和志趣。他认为语言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其本质是人文性,这两大责任和语言的人文性正是播音语言的质之要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传播*线,本应*具敏感性,但往往一头扎进操作层面,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有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在玩儿虚的,什么都往精神上靠、意义上靠。只会模式化,少生气。
因此,在播音语言质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徘徊不前,而质的同题不解决,形的问题便无从谈起。我们这些年的一些努力,特别在表现形态上花样翻新,在说播形式、采编形式上可谓用功,可是始终没有抓住播音语言的内核,这当然与采编内容、指导思想有关,也与我们自身对传播责任的要求有关,播音语言的质,首先是对传播要义的挖掘。
播音基础理论提出的“备稿六步”,其中的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正是对传播要义挖掘的有效途径。背景包括文字成稿背景和播出当下背景,文字成稿是单篇、个体的,播出当下却是几篇、成组的。在这里,播音员、主持人有一个比较、分析、融合、再现的思维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播出对象的梳理和集中。
它使得播讲者对所传内容和形式更具针对性,从而促使播讲的欲望更真切、更具内在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就稿论稿倾向一直束缚着我们的努力。所谓就稿论稿,即:稿件提供什么,我就表达什么。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正确和合理的。“不要播错一个字”,说明对原文作者和事实的理解和尊重。
但间题是,文字一经转化为有声语吉就不再是文字,有声语育传播的进行时态要求它必须是活性的,必须把文字转化成有思想感情、有节奏韵律的东西才可能与受众交流得起来,才可能感动和感染受众。否则,所谓“传声简”那种播稿的“机械运动状态”就始终改变不了面貌。要改变面貌,就不能局限于稿件本身,而应从稿件出发去联想、想象。有画面的配音,由于事实的具象化,更要求有声语言的贴近性、得体性。
从稿件出发又不囿于稿件,这是我们创作的特色要求。不面于稿件,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联系跟稿件内容相关的经验阅历,更深刻地认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促进表达的生动性。
拿到稿件,展开想象。深化理解,这只是播音创作的前提。我们所谓的播音创作,必须把理解和表达统一起来,融会贯通口否则,仅仅是两张皮。两张皮现象,既是挖掘传播要义的障碍也是落实传播要义的天敌。因此,我们避免就稿论稿。就不能满足于对稿件内容并不陌生,对稿件理解也并不浅薄,而必须落实体现在具体语气、具体语句中。
其次,播音语言的质是对传播角度的追寻。如果说,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构成传播要义的灵魂,那么,传播角度则是体现灵魂的不同方位和方法。同一要义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和体裁反映和表达,同一题材可以因为体裁和接受对象的不同,使要义的阐发呈现不同的色彩,更可以因为传达视角的不同,便要义的阐释产生深浅不一的感受。在这里,文稿作者源于其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对同一事件能够展示其独特的视角。主持人、播音员现场无文稿表达类似于此。
但一般来说。这类表达,斟酌、过滤过程远不如文稿形成时间那么宽裕。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若与所涉范围相吻合时效果就佳,反之则差。而有文稿表达,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文稿作者本人,都与无文稿表达有了另一种难度。它是传播者依据稿件提供的题材、体裁,对传播意义和接受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
难度之1是,有文稿表达必须针对传达者和受传者的不同目的和需要,超越见文生情的层面,转化成传者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达到交流。这里所调传者自己的语官,并非一定体现传者自身的意志,而主要指表达所需的语育旨意。
传者对于文稿不论激情洋滋还是客观冷静,都一定是传者对于文稿分析、过滤后的反应,尤其是在对文稿所反映事件的意义和视角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同样是日常积累和现场抒发的化合。舍弃这一化合过程,传播视角和播音语言质的挖掘就难免落空。
难度之2是,形成文字的东西,由于脱离表达本体,成为又一种客观存在。它自身想要反映的世界和作者的倾向性,作为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而通过有声语言表达这样的文稿,则必须透过文字激活概念和想象。实际表达中,则有两种情况:
一是如同我们说的善于见文生情,善于将死的文字变成活的语育;
二是书照本宜科”,仅仅停留在见字出声的表层。两种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这有前车之鉴,不言而喻。
第三,播音语言的质,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得以体现。播音语言的形,随不同节目、不同题材与体裁而呈现不同的态。然其形态之核心是语气、节奏。语气是传者对所表达内容情思、趣味在内心引起波澜后的自然流礴,节奏则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停连、重音是语气节奏变化进程中的休止、继续和强调。
有声语言的训练基础,是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学习运用和掌握。这个训练过程十分艰苦,从句、段、篇到节目整体,或许是分段操作、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往往以为这些技巧把握纯熟就学会了播音。
其实,这只是有声语言训练的其中一项基本功。在整个语言表达中,这只是一个元素,它必须负载一定的内容,贯穿一定的语言目的,才能让表面呈现的形焕发生机。
可是,在播音语言的形态学习和形态表现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这使是浅尝辄止或仅仅在形态表达上“钻牛角尖”。语育表达本是一种精神创造,形态只是精神的自然流露,一域为形而形,形就枯姜死亡,只有注人精气,才能起死回生。这是有声语言生命力的辩证统一。
同样之理,播音语言的质,所谓要义,所谓角度,都还只是头脑中、视线上对内容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没有表达者自身在n.嚼、消化后将其附着于一定的形态,受传者就永远不可能感受到,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传者想要表达的一切心理活动。因为受传者只有通过一定的语言形态,当然是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运动的语音形态,才有可能促使他(她)内心对此产生一定的共鸣而激起感情的波澜。
从而在他(她)心灵中爆发出另一种力量。这里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是。质必须附着于形,形必须体现着质,两者只有浑然一体。才能使语言富有活力。而日常播音、主持中,所谓“固定腔”往往就是在语言形态上故弄玄虚或僵化不变而讨人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整理的有关播音的难度的资料内容。播音员在电视上进行播音的时候,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就可以完成的。播音员除了要把播音文稿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说好,还要注意播音时的各种细节事项。
五叶草整理转载自网络 业务QQ:715006566 电话:400-656-8026
下一篇:配音解说词的由来
特价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