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在具体工作中必有其自身的要求(详解)
配音是一个创作的过程,配音员在进行配音作品的创作是要经过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更新学习的过程。配音员在进行影视人物配音的时候,是要认真把影视剧里面的人物做好资料的阅读,把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出来。
配音创作要求
录音时,对话筒的使用与录广播剧基本相同,也不能总低头看剧本或剧本挡在自己的嘴与话筒之间,这样录出的声音发闷。应将剧本拆开来,只拿有自己这段戏台词的页,用手侧举头前,以不挡住话筒和前方的屏幕。录完一张轻放地上,不出纸声。录音过程中,一般是半看剧本,半看画面。
在背下台词时,也可趁对方说台词时,再快速看一眼自己下面要说的台词,待轮到自己说台词时,则可只盯着屏幕上自己所配的人物,跟上他的表情、动作和口型,自己也会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在背不下台词的情况下,就要剧本与画面兼顾了。但每段台词的头尾一定要盯住画面。看剧本时应注意,嘴里讲着这一句的尾,眼睛就要看到下一行了,这样才能够保证台词的完整表达。
在配音当中,由于既要顾口型,又要看剧本,还要注意戏,有的人就忙不过来了,配音变得本末倒置口于是幕他们为了合上口型。便放松了感觉的投入,一心只在口型上。
虽然,口型对不上,是*容易看出来的,是没完成配音任务。但内心情感及各种感觉跟不上,语言出来是白的、平的,没有贴上人物感觉,没有表现力,也是没有完成配音创作,这样的配音也不能通过,也得重来。
配音与其它艺术语言创作及表演有着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即有限制的表演,创造性的模拟,在具体工作中必有其自身的要求。
首先,我们来看配音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一般而言,配音演员在接到一部片子的配音任务后,先要通看剧本或译本,对全片与自己所配人物形成整体把握与具体把握。例如,全片的内容、时代背景、主题、风格样式、基调、人物性格及发展变化、人物经历、人物关系等,重点是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所配人物的个性。然后,再开始对口型。
否则就很难把握准人物。如这一人物与你以往经常表现的角色有相同之处,尚可凭经验给予不同程度地契合,如不同,那将很难对所配人物有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不了解他的表现为什么是这样的,便根本贴合不上人物。因此,配音创作的前期工作很重要。
一般,在这一阶段中,导演会首先组织所有参加配音的演员来看一遍片子,其间,导演会告诉你,你配哪个人物。观片之后,导演会对全片各个方面及每个主要人物给以介绍和阐释,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在心里有底的基础上,配音演员再去对片,去从各方面接近、贴合自己所配的人物。对片的过程,其实就是配音演员不断加深自己对所配人物的了解、体验*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配音演员应从自己逐渐变为角色、人物,具有其灵魂、内质与外形,再在自我控制下以人物的面目出现,进行表演。
事实上,再有经验的配音演员也难于立即贴合上片中人物。因为你还没有完全认识他,不知道这个自我都有什么样的内心过程,对其行为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特点自己应该融合多少。因为,人与人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以类划分是可以的,但却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独特之处,而艺术的魅力却正在于此。否则,你的配音创作,便只是个一般化的产物,无艺术精品可言。
再者,原片演员的出色表现,如因你的不称职,无法得以完美体现而减色不少,这将是很大的遗憾。因而,配音渝吊一宁要重视配音的前期工作,将把握不准或理解不到的东西,及时请教导演或翻译(译制片中)。
一般国产片比较好把握,因大家比较熟悉它的氛围。但有的片子,原片演员的表演不尽如人意时,导演要求配音上加强感觉,这时,配音演员就要在自己对全片及所配人物的理解、把握之下,在配音语言中适当地表达,以此弥补一些原片演员’的表演不足。
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配音还是要贴合原片人物的感觉。而译制片中,却往往存在间题较多。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思维意识等,都不大相同。有时,一点障碍,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处理。因此,一定要弄清楚。
有不少配音演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刚一接触到片中的一个人物,甚至配音的开始时,还对这一人物比较生疏、有些距离,但随着配音的继续,便逐渐化为这个人物了,对他的思维、情感、表情、手势、动作、习惯及语言特点等都熟悉了,化为自己的了,表现起来,那么自如。
这说明,消化一个人物、化为一个人物要有过程。一般,正规译制厂配一部片子要用七到十天,而现在电视台或配音实体配一部片子单本的,仅用二天左右,这就更需要配音演员重视化为人物的过程,并且有快速化为人物的能力。
对片,绝不仗是对人物的口型,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全方位地把握人物全貌,以便更好地贴合人物。对此,许多配音演员都有自己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其中。有只对口型,不研究人物的被动与失败,也有在研究人物、表现人物的基础上对口型的自如与成功。
就是,他的出身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地位是什么,研究他的这些以后,他的语言毕竟带着他的阅历、他的修养,带着他的气质出来。”“人物的声音造型来源于什么呢?从对方的台词中找其他人和人物的关系,从其他人物与他的关系中找到这个人物在片中的位置。
比如,《办公室的故事》中,为什么那瓦谢利采夫那么惧怕她,为什么所有人都惧怕她,说她是个老太婆、母老虎、女光棍,全都躲着她,在研究了别人的台词以后,才能得出自己这个人物的语言是个什么性质的结论来。不要光去琢磨自己的台词,不去研究对方的台词,这是打无目的之仗。”
对口型时,首先要确定下台词,找准位置。其次是带原片声音对,待语言节奏、气口和戏都对上了,便可“默片”对口Imo所渭“默片”是指无伴音的片子。对“默片’,很重要,有原片声音参考时可对上,不一定‘’默片”时也能够对上,没有原片声音作参考,往往容易走自己的语言节奏,气口再记不准,很容易乱。
此外,对口型也不能只对个大概,一定要对得很准,连一些“零碎”也不应放过,这样录音时,心里才有底。当“默片”也对准了之后,还有时问,可以背背自己的台词。如时间不允许,也要多上口念熟些,尤其是那些语速很快的台词以及拗口的人名和专业术语等。以免录音时出错,还得重录。这样,既影响配音情绪,又会遭其他配音演员、导演和录音师的不满。(配电影更要重录一大段。)
其实,如有条件,配音演员应尽量快速将台词背下来,即使不能百分之百背出,也要背下重点台词或十分熟悉它们,因为,只有你对自己的台词内容、口型、气日等都很熟悉,有把握了,配音时,才能把注意力多投人到台词的表达处理和观看片中的人物表演上,以使自己的配音更自如、贴合、完美。反之,对这一切邻不熟悉,心中无底。
那就会总想看台词,提着心等片中人物的气口或只是顺着说台词而无充分地感觉,这样配出的语言,必然紧巴巴、浅、白、不贴,无深刻、细腻而存。很明显,没有自如的心理、生理感觉是难以配音成功。
讨片阶段,除了强调看表演化为人物、对‘默片”、背台词以外,还应尽可能与配音对手一起对台词、找感觉,以避免配音时,与对手交流不自如。
大家看完上面的文章内容后,大家应该*配音创作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了。 配音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配音员在*开始的配音工作,他们要准备很多的功夫,例如如何将影视人物的个性以及特点凸显出来,让更多人记住这个人物。此外配音员还要注意人物情感的发挥等等问题都是要注意的。
五叶草整理转载自网络 业务QQ:715006566 电话:400-656-8026
特价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