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对口腔的控制
为了达到播音吐字的要求,使字音听起来准确、清晰且富于美感,播音员的吐字,使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归纳为吐字的口腔状态调整和吐字动作过程处理两部分,即吐字的静态控制和吐字的动态控制。
吐字的静态控制主要是指口腔状态的调整,也可称为口腔控制。它是对口腔各部分的自然常态做适度调整,使其满足播音吐字的需要。在口腔各部分自然常态中,有些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如讲话时软腭较为松弛,软腭下垂是一般口语的常态,也是造成日常口语吐字不够清晰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些常态时非共性的,它只是部分人所具有的。如有的人说话时撅唇,造成吐字含混,其原因可能是生理因素,也可能是习惯因素的影响,对这类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要有针对性地对口腔状态进行调整,不可强求一律。
播音吐字中常用的口腔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挺软腭、打开牙关、适当收唇和吐字力度集中于中线。播音吐字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领,那就是吐字着力点要集中于口腔中线。这一口腔控制要领贯穿在吐字过程中,除了少数音之外,大多数字音在发音时都需运用这一要领。这一要领可改变吐字的“笨拙”感,使吐字轻而不飘,重而不拙。我们知道,播音这种话筒前的语言工作于舞台或银幕上的发音是有所不同的,它虽然要求吐字的清晰、有力,但并不要求很大的音量。由于播音距离话筒很近,音量过大常常会使声音中的不良音色暴露得很明显,影响声音效果。但如果音量较小,有时又会造成吐字无力,字音松散,不够清晰。吐字着力点集中于中线就是播音实践中在较小音量下保持吐字力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发音过程中,辅音间的区别主要依靠上下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形成的,元音则主要依靠舌位的高低、前后及唇形等因素不同形成区别。
在播音实践中还可根据播音员发音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一些方法对吐字的口腔状态进行调整。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吐字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吐字是服务于表达的工具,不能单纯追求吐字完美,造成有字无情或有字无义,伤害表达。在丰富的语言表达中,发音器官动作不可能始终如一,包括吐字状态在内,播音吐字过程既有规矩、工整的一面,又有其变化的一面。对于吐字训练,我们应强调其规整性,而在实际应用中,则应注重其灵活性,为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方法真正有助于表达。
特价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