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配音资讯 > 配音工作经验

身份感是记录片配音的重要环节

2015年07月28日

浏览:914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超级管理员

    身份感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中,也很重要。它可使解说者心理到位,语气统一。这是因为解说不同于一般配音身份感基本是固定的。由于片子的创作多种多样,人称位置也应多种多样,甚至一种人称位置,也会由于角度、气质等要求不同,而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身份感。
    例如,同是*人称,便可以是记者、教师、学生、科技人员、医生、文艺工作者、体育工作者、战士、家庭主妇等等不同的身份感。
    那么,身份与身份感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如何?身份感的作用又如何呢?
    首先,身份与身份感关系很紧密,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身份就有什么样的身份感。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概念,各有其内涵。
    其次,身份与身份感的区别在于:身份,是一个人职业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客观性存在不可人为改变的。而身份感,却是人的主观性产物,是人主体的内心感觉。它的形成有两种,一是,由人的身份而自然形成,二是,由主体想象而形成,所以,身份感可以改变。它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创作手段。否则,一名演员不可能饰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演谁像谁,原因在于其改变了内心感觉,用想象的身份感来取代自己演员的真实身份感。
    再其次,身份感的作用,身份感的主要作用是调整主体内心感觉。如前所提,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身份便会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感。但社会中的人各异,绝大多数人如此,符合这种规律,但也有极个别人不尽如此。例如,有的人是工人身份,却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心感觉和自己的追求如此。也有的是其身份有所变化了,但内心感觉却尚未适应没跟上。这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还会发生矛盾或误解。但这毕竟是少数。
    而在表演艺术或艺术语言创作领域中,身份感却成为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创作技巧,应以适当的身份感形成相应的表演或表达来符合工作的需要。所不同的是,表演艺术中,演员是需要从内到外全方位成为某一特定人物,即语言、相貌、形体甚至习惯等等。而播音员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只需内心感觉到位,语言感觉到位具有一类人的共质即可,不必像表演艺术中必须演出独特的“这一个”人物才行。但是特定人物的心理感觉一定要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到位,尤其在多样的解说中,身份感的作用很明显。身份感不对,解说也难以准确。
    此外,即使同一人称角度的解说,由于男女生不同,声音特点不同,有时,也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处理成稍有不同的人物感觉。不过,这只限于三人称解说,因为一人称的身份感本已明确,不可改变。总之,身份感的设定有原则和规律可言,同时,也有某些变通性,关键是设想的合理、准确可有限度的灵活定位。
    基于以上所述,身份感的确是解决解说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解说者在拿到每一部片子的解说任务后,不能不通过片子和解说稿先来分析、领悟、体味,然后,再细致揣摩各种因素、条件,确定下解说者的气质与身份感,才有益于形成准确、具体的解说表达。

         配音业务洽谈QQ:2774498406   全国配音服务热线:400-656-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