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配音资讯 > 配音工作经验

配音的多样性特点

2015年02月21日

浏览:1143

来源:木屋配音

发布:超级管理员

  配音员要演绎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不同的影视作品里配音员要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绎。配音员在不同的角色里面是有着不同的灵魂表现所在的。配音员是要有多面人的功能,不能只会进行一种角色的配音,要多元化发展。



  配音多面人

  在我演戏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压力,这一着急上火,还病了一回。老爱跟我开玩笑的郭振清,看到我这副倒霉相,也不敢跟我逗了,老远见着我就躲。这可怎么办呀?我对我的声音心里没底儿,没有自信,干下去非砸不可。我又开始打退堂鼓了,说:“我真的不能干了,哪怕买车票的钱我自己出呢,我也得回北京。”这一次,蔡楚生真的火了,他干脆就下了一道死命令:“谢添不配完音就甭想回北京。”

  人一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反而轻松了,就像债多了不愁一样,一点儿点儿的啃吧。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反复地看片,默记每个形象的口型和音色,就连演员的动作我都给背下来了。这些人物我就一个一个地练,练好一个配一个,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种音色,自己掐着脖子、捏着鼻子的招儿都用上了。为了配一段儿哑嗓子的词儿,我干脆先把自己的嗓子给喊哑了··一我就是用这种笨拙办法,总算把这个任务给一点儿点儿地啃下来了。

  但遗憾的是,这部片子直到*后配完音,我也没有找到自我感觉。尽管这个电影上演以后,观众反映挺好。有人说我是“千面人”,有人说我为这个电影的配音创下了奇迹·一不管别人说什么。受了多少罪,只有我自己知道。

  拍电影、演电影对我来说比做什么都有兴趣,再难我也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过不去的事儿过去,可“配音”这事儿,对我来说还真是个过不去的事儿,至少是比较难过去。

  在北影厂我是个有名的不会配音的人,50年代那会儿拍戏大多是同期录音,就是赶上一部两部要后期配音的戏,我给自己演的人物配音都打休。

  别人录一两遍就能过,一到我这儿肯定得十几遍。但谁也没有想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要配一部翻译片,是苏联喜剧片《我们好象见过面》(也叫《似曾相识》),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蔡楚生向这部戏的配音导演白景晨推荐。

  让我来完成这个配音的任务,还说非我不成,理由是他认为我演什么像什么。又会说好多地方的方言土话,肯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他们找我谈这件事儿的时候,我的脑袋就开始大了……

  我极不情愿地来到了长影厂,和白景晨聊了聊,又赶紧要来翻译好的剧本一边看一边琢磨。看完了以后。心里头一点儿底那役有。这个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杂技演员,名字叫与克西莫夫,他在片子里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需要,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先后扮演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和职业的大小人物二十四个,里面有大学教授、作家、军官、部长、摄影师、检察员、流氓无赖、结巴演说家等等

  。再一看原文片子,好家伙!这位杂技演员在扮演每一个人物的时候,语音的音色、语气的声调、讲话的节奏,都完全符合他扮演的每一个人物。这些人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点。影片还没演完,我的汗就出来了,这不是难为我吗?放映间的灯亮了以后,我就把苦衷告诉了白景*,他幽默地把手一摊,表示理解,但他的眼神又告诉我,生米己经做成熟饭了,你不干也得干。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一句京剧小丑儿的京白:“话是这么说呀,可您这碗饭让我怎么吃呀?!”

  役办法,我只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起剧本里的台词儿来。看完剧本我就挑几段儿我觉得简单一点儿的试着配了几遍。结果晕头转向,不但没有对上口型,连自己的本声儿都找不着了。干脆去找了白景晨,说我实在是不行,求他把我放回去。

  可是白景展不同意。我又建议他再找十一个人来,每人配两个声音。效果也一定不会错,而且也能缩短工作周期,按时出片。在我的再兰说服下,白景晨倒是勉强同意了,可向蔡楚生一请示,马上遭到这位副局长的反对:“你们丢不丢人?人家苏联人一个人演的戏,你们居然要找十二个人给他配音,不行!谢添,你就努力一下吧,我相信你一定能配好,就在配音上也创个纪录吧!”

  我没别的咒儿念了,只有练!起早贪黑地练!练得我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没人的时候,急得我偷偷地掉过三回眼泪。

  大家看完上面的文章内容资料后,应该会对配音多面人有着深刻的了解。配音员的配音工作也不好做。他要在配音工作中需要配合很多种配音角色的扮演,要找到角色的精髓,这样才能凸显人物特点来的。

五叶草整理转载自网络   业务QQ:715006566  电话:400-656-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