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配音资讯 > 配音工作经验

香港电视配音逐渐落寞的原因

2015年10月25日

浏览:1509

来源:木屋配音

发布:超级管理员

  我们现在很少可以听到香港电影的台湾版配音了,主要原因是自香港回归之后,港片不再以台湾为主要市场,除了内地投资的香港合拍片以纯国语版本引进台湾保持同步之外,纯香港电影大多以官方粤语版本在台湾发行,正如当年香港电影公司将分公司设立于台湾一样,如永盛,天幕,晶艺等,这些公司出品的绝大部分电影在台湾完成后期制作之后便可直接上映,其中就包括了国语配音,周星星的御用配音师石班瑜正是因此被发掘出来。

  一,文化背景与政治因素。

  虽然台湾版配音同样会修改对白,但因台湾属资本主义,倡导言论自由,因此配上的对白很多都有直指社会的元素,甚至为贴合电影中原汁原味的香港味儿,不惜配上了粗口,荤笑话,以及很多俗气的感叹词。但如果放在内地,这些词汇绝对无法过审,如杜琪峰《黑社会》中有关特首的敏感词汇就在大陆版中被拿去了,粤语版中的粗口也全幅修改,试想一下若《古惑仔》中没有那些俗语和俚语,电影会失色多少。

  二,工作态度。

  像《桃姐》台版重新配音,并非官方国语版不理想,而是制作实在粗鄙,如今电影制作公司皆会要求演员后期为自己的角色配上不同版本的语言,像《桃姐》国语版就是刘德华亲自配音,徐克和洪金宝也是自己讲的对白,当然仅会一种方言的演员就要换由别人校音,但往往这些也不是非专业的配音演员,以*大程度缩减后期制作成本。当然这也涉及到了制作诚意的问题,尽管《辛亥革命》和《大兵小将》中成龙也是用的原声,事实证明明星原声并非就是声优的*佳选择,往往容易造成声线和角色形象不搭的局面,如林超贤的《逆战》就出现了台湾腔,香港腔和英国腔三种口音,唯恐无法让观众完全信服人物的身份和关系,起到了反效果。

  三,专业人才不济。

  国内专业配音员大都来自上译、京译和长译三大厂,但形成了配好莱坞片儿的传统模式,若照本宣科的配港片恐怕也是不妥之事,面对同族但却又不同语言的港片,本土“译制”就很捉襟见肘了,所以才会有《窃听风云2》将姜小亮、张佩儒、张济平等名家请来,渴望再造港片神威的局面。而事实如今内地配音界与电影公司却未有能真正重视树立起港产电影演员的声线形象,除了近几年除了替甄子丹配音的陈浩外,我丝毫想不起哪位声优有更具代表性了,近年港片配音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背后团队的专业性也让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