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跟配音员两者的联系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都会觉得明星的演戏很好有点,但是有些电视台没有用配音员来演员来配音,这对于很多观众会认为,即使是演员们的演技很好,但是他们的声音并不是很好听,看电视除了视觉效果,听觉上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配音员
对口型是配音*基本的要求
为了不因语言问题而影响看片,我们通常采取配音的手段,但它是在不破坏原片收看效果,保持生活化和真实感,力求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所做的创作。译制人员没有权力将好端端的片子变得影音不同步,否则就是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原片。所以配音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对口型,口型对不好是配音片的硬伤,会极大影响观众看片的心情。
刚开始配音的演员首先便要过口型一关。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在1983年配《聪明的一休》时为了解决对口型的问题,将台词全部背了下来。正式配音前大家一起在棚里排练,就像演话剧一样,一遍又一遍,直到熟练为止。那时设备比较落后,片子又是胶片的,不能来回调整影片进度,如果一个人配错了,其他人便要陪着他一起重新配。
这种压力是相当大的,而对于刚刚开始配音的儿艺演员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他们选择了*麻烦但也*保险的办法--背台词。好在那时对译制时间要求不严,有充足的时间以供演员们背词和排练。上译厂早期配音时压力更大,片子*多只能配两遍,如果再出错就无法补救了。所以大家便在循环放片时一遍遍排练,不仅抓住了口型,也很好地把握住了声音背后的神韵,老艺术家便是在这种条件下配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的。
如今过口型关已经远不如过去那么困难。设备更比过去先进了很多,全部是数字信号,不仅可以随意进退视频,而且口型即使有微小的出入也可以通过工作站进行调整。但即便如此,对于口型的要求仍然要严格,演员不能因为有了先进设备就降低了自己的标准,对口型是配音*基本的要求,如果这项工作也要指着设备来调整,那真的很难做出像样的作品了。
现在配音可以无限次地重配,如果错了便回到出错的地方再来一遍,而不是像过去一样需要从头来或从某一个大段来。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也容易让演员变得依赖设备,心里总有一个可以重配的安慰,虽然压力小了,却也丧失了精益求精一遍就过的信念。有的时候配一个长句,后半句没配好,录音师便把画面倒回,接着前半句配,我们今天的配音演员大都具有衔接前后语气的能力。
但能力归能力,一句话分两次说终究是与一气呵成说完有区别,只认为观众听不出来是远远不行的,配音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项目,只求技术忽视艺术的译制片虽然让观众抓不住硬伤,却也不会被人们记住。想想看,毕克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那段精彩的案情分析,长达二十多分钟,如果总是一句话分两次配怎么可能演绎得如此美妙绝伦?那时虽然设备简陋,不能轻易地反复重配,给演员的压力很大。
但也正是这些压力让每个人都高度重视,力求尽善尽美。无论是上译还是辽宁儿艺在正式配音前都要看着循环播放的录像反复把戏过上好几遍。这不仅对熟了口型,更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深层地把握。难怪尚华这样说:"我还是怀念那个工作方式,经过排练……虽然(片子)卷大,但是你不停地在排练,你排熟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人物语言的节奏,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比较连贯了,比较顺畅地表达出来,就好像下意识的。进入角色了,那么去表演才比较舒服。
语言艺术有很多,如相声、评书、朗诵、配音等。但唯独配音与众不同。其他语言艺术基本上都是开放型的,只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在艺术的范围内可以随意发挥。而配音就不一样了,它的存在要依附于图像,因此说它是半开放型的。
配音演员不能像朗诵者那样可以闭上眼睛享受般的尽情释放感情,他的标准必须是眼前的画面,无论怎么发挥都不能脱离角色的表演。所以,配音虽然是语言艺术,但它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
这就好比其他语言艺术本身就是一幅画,可以单独拿来欣赏;而配音却是一个画框,它是为片中的角色服务的(虽然经典配音也可以脱离画面独立欣赏,但这并不是配音的目的)。不过这种从属地位并没有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就像装裱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样。
配音集艺术性与技巧性于一身,其中内容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所以我打算以我的了解和体会说说配音。固然,我的文字不可能说清配音艺术的全部,但是让一个新手或外行入门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其中的观点肯定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谢谢!
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文章内容后,对于为什么说演员没有配音员的搭配会相形见绌有一些了解了吧。很多电视剧用到一些配音员来给演员来配音,因为配音员的声音会更加贴近角色,配音员的声音好听够有磁性,很多观众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会喜欢的。木屋小编在这里温馨提醒一下大家,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有关配音资讯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木屋配音网。
五叶草整理转载自网络 业务QQ:715006566 电话:400-656-8026
上一篇:电影配音的声音需要自然和放松
下一篇:配音声调的要领掌握
特价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