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配音文案 > 专题文案

榆树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事迹专题配音文案

2015年01月04日

浏览:2032

来源:木屋配音

发布:超级管理员

在天下粮仓、沃土榆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实干兴业。

在社会事业发展的*线,他们俯首为路,默默坚守;在“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建设的*前沿,他们挺立如山,砥柱中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用业绩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用信念在古榆大地上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巨大力量! 

他们是时代的先锋!

他们是党员的楷模!

他们就是榆树市20*年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五棵树镇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他用清冽的松花江水酿出了万里酒香,他用*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利润过亿元的白酒产业军团,在中国北方酒业基地建设的征程上描绘了辉煌的画卷。19*年,他在自家小酒坊的基础上创办了华盛酒厂。*年代初,他开始引进川酒技术生产纯高粱酒。多年来,他凭着军人的胆识和党员的追求,成为五棵树白酒产业里响当当的领军者。他的红高粱窖藏酒已形成“榆五特液”、“猛龙潭”两个品牌、高中低档*个系列,产品已连续*年被评为吉林省*商标,畅销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华盛酒厂已成为榆树市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千平方米,有一个生产车间和两条灌装线,年产优质散装纯高粱酒*吨,瓶装高粱酒*吨,年创产值*多万元,固定资产上亿元,累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                               

19*年,王中华牵头成立了“五棵树镇白酒协会”和“五棵树酿酒集团”。通过发挥协会和集团的组织引领作用,规范了五棵树镇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全镇带动发展白酒厂家*多家,年产白酒*万吨,转化粮食*万吨,年获利润*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人,使五棵树镇形成了“粮食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沃土增产”的良性产业链条。

*富了不忘乡亲,积极回报社会,每年他都拿出*万多元的钱物,资助贫困大学生、捐助敬老院、救助贫困户。多年来,他共扶助困难群众*多人次,累计捐献财物*多万元。*曾获得“吉林省创业之星”、“长春市优秀党员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他的企业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纯高粱酒生产基地、中国诚信AAA级企业。

在刘家镇刘家村村民心中,村书记*就是一个铁打的汉子。自20*年上任以来,他不怕困难、敢顶歪风、善谋发展,用亲民、爱民、为民之心,为集体和群众算好了“三笔帐”。

一是集体发展帐。20*年,他通过积极争取,使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项目落户刘家村,并组建了刘家镇禹舜农机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台套,会员*户,年作业面积*多公顷,年创收*多万元。20*年,他又争取到国家*万亩优质粮核心示范区项目落户刘家村,发展瓜菜等经济作物*公顷,村集体年创收*万元,农民直接增收*万元。几年来,他依托农机产业,带领村民走“一业”带“多业”的发展道路,全村形成了农机、园艺、养殖、运输、劳务等五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近亿元。在公益事业建设上,他带领群众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整治村屯环境,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村屯处处绿树成荫、文明整洁,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二是村民增收帐。他带头致富,20*年办起了鸿达牧业蛋鸡养殖小区,年创收*万元。他带领村民致富,鼓励群众发展养猪业,全村生猪年存栏*多头,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户。他积极鼓励村民家家上项目、办实业,全村农户跑运输的有*户,经商的有*户,搞餐饮的有*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三是民主管理账。他把尊重和落实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作为村级党建的重要工作,*创了“三位一体”工作制度,着力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和党务、村务公开,定期、如实地向群众公布土地征用补偿、机动地发包、义务工和宅基地使用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交给百姓一本村务管理明白帐,得到了群众的赞扬。正是因为*算好了“三笔账”,才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闻名的富裕村。 

*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她20岁参加工作,22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灵和汗水创造着美丽,扮靓了这座城市!

环卫工作,又脏又累。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把大扫帚,一件黄马甲,窜人空、躲车空,不知疲倦地穿梭在自己*多平方米的清扫阵地上。为了保持街路清洁,她主动增加清扫次数、延长清扫时间,尽管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痛,甚至在烈日下晕倒、在大雨中浸淋,但在*次路段调整中,每一次她都抢着干*脏、*累的活,却把自己辛苦开辟的一块块“绿洲”让给同事。

20*年,*被任命为环卫处农贸大厅清扫中队副队长,说是官,其实就是个打头的,她带*名员工辛勤工作,仅用一周时间就彻底改善了大厅周边环境,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一家三代六口人,挤在两间平房里,本来就是困难户,可她却节衣缩食,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钱物送给那些比她更困难的人。单位职工*遇到意外事故,她主动送去*元钱;一位同事重病住院没钱,她将家里仅有的*元钱送去,她用自己的爱心,使那些困难职工,感受到了“环卫大家庭”的温暖。